- · 《高校教育管理》投稿方[06/01]
- · 《高校教育管理》期刊栏[06/01]
- · 高校教育管理版面费是多[06/01]
美育导向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对策探究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(三)优化思政教育环境,渗透美育教育 本文转自:光明网 美育教育属于性格、情感、审美教育,是形象的、自然的、直观的教育方式,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学生审美需求,教育目的
(三)优化思政教育环境,渗透美育教育
本文转自:光明网
美育教育属于性格、情感、审美教育,是形象的、自然的、直观的教育方式,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学生审美需求,教育目的为情感与人格塑造。美育教育在提升学生美需求的同时对其潜能加以充分发挥,对其他教育行为产生影响。从教育意义方面分析美育教育人格完善作用,指的是实现人个性的充分发挥,兼顾学生共性,促使其全面发展。首先,对学生审美理想、观念加以引导培养,使其正确认识自我,树立崇尚的审美观,注重个性、人格塑造,加强学生对人生、理想自觉意识,促使其把社会美德转换成自身品格修养。另外,美育协调和体育、智育、德育关系,互相补充,体现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原则。因此,美育教育对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,美育教育借助独特性质,对学生生理和心理、思想和行为、个性和共性协调发展。
首先,自然教育。自然教育指的是人处于自然界中感受事物的美,带来情感体验。人对美事物充满关注与向往,自然作为美育教育大课堂,能够给予人美的感受,并使其知识结构、人格结构得以发展。自然美育教育能够实现优秀人格品质塑造。在欣赏自然景色中,触景生情,提升其情操。在古时便有大量文人贤士在自然环境感悟人生。例如陶渊明: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在将自身的思想情怀寄情于山水之间。自然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人知识结构,在自然环境中耳濡目染,扩宽视野,提升其认知能力。自然美育教育能够提升人审美能力,丰富其审美理想,感染其艺术气质与审美情趣,在观赏、感触中激发其潜能。因此,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当借助自然环境展开美育教育,让学生在欣赏自然景观时洗涤其心灵,感受自然。其次,社会美育。社会美育教育指的是通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以引导培养。社会发展变化对大学生存在极大的影响。向上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成长,而消极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。所以,在应用社会美育展开教育工作时需要掌握方向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,使学生接触社会,参与社会活动时逐渐转变自身审美观念。如展开“希望工程”“大学生三支一扶”等活动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,亲身体验感悟美的思想,强化思政教育作用。同时,积极借助社会榜样教育,将好人好事、成功事迹中美的精神传递给学生,借助真人真事对其情感熏陶,提升其素质修养。最后,艺术教育。高校在应当积极开展艺术课程丰富其艺术知识,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。现阶段,我国多数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多是通过思政、职业规划等课程,对于艺术课程的设置较少,艺术课程对面对艺术类学生,对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,因此,高校需要积极开设艺术类课程,借助舞蹈、美术、音乐等课程加强美育教育作用,促使学生全面发展。
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、健康心理、健全人格的培养属于重要课题。例如90后、00后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,自尊心、独立意识较强,追求个性,自我意识、好奇心较强,而鉴别力、政治敏感度、心理抵抗能力较差,当受到挫折、打击时,出现不冷静、暴躁等情绪,甚至出现抑郁、自闭、退缩心理问题。针对以上问题,需要通过美育教育,将形象感知、心灵对话、情感交流美育特征和方法融入至心理辅导工作中,使学生敞开心扉,对学生面对困惑充分了解,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。西晋文学家、诗人在《演连珠》中写道“臣闻音以比耳为美,色以悦目为欢。”指出美感移心效果在于注重美艺术想象和心灵感悟作用。因此,美育教育净化心灵作用属于内在共鸣,对美的事物进行观察、感受,激发学生产生向往之情,由内而外辨别美丽与丑陋,善良和邪恶。
一、美育教育定义和意义
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关系为美育研究重要课题,美育、德育概念、途径、方法虽然存在差异,但两者存在密切联系。在道德情操、人格塑造、全面发展均存在互补互助关系。美育教育目标为以美育人,借助事物“美”、思想“美”、信念“美”,提升人文修养,丰富其内涵。所以美育教育不只是审美教育,从更高层面分析,美育教育融合德育理念,实现美育教育作用提升。道德规范是人参与社会活动时应当遵循准则,德育主要作用为规范行为与观念,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自觉服从社会准则和道德秩序。虽然美育教育重点和德育教育存在区别,但美育教育同样注重道德修养引导教育,美育教育是让人在观察、欣赏美的同时升华自身思想和心灵,美包括事物美、行为美、心灵美等。另外,美育教育注重对道德自觉性的培养。如论语中提到“知学者,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,不如乐之者。”美育教育便是通过引导教育,使人形成理性自觉、自觉遵守的意识,将他律转变成自律,实现对人道德修养加以规范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,多通过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品行加以规范,但多数情况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、说教等形式,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,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。在美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,把理性灌输转变成理性自觉,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可。美育教育通过趣味性、情感性教育活动,面对情感问题,将其视作情感现象看待,让学生在自然、轻松的环境中,通过交流、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自觉意识。
文章来源:《高校教育管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gxjygl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0/1027.html